- Back to Home »
- 展覽出版 »
- 吳季璁全新個展「照見(Seeing Through Light)」與「 TAO ART 胡不堂(Hu Bu Tang)」的中國古典文化收藏激盪出嶄新的火花 -- EDN
藝術家吳季璁全新個展「照見(Seeing Through Light)」,由知名策展人、研究者王嘉驥策劃, 旨在呈現藝術家於不同階段對影像本質的探索, 除了其早期實驗錄像作品與近期發展成熟的《氰山集》系列, 展覽首次發表新作《寫生習作》系列, 系統性梳理藝術家近二十年來對於影像中時間性與可能性的實驗歷程 。展覽的開端以2004年的《自畫像》系列揭開序幕, 藝術家以手電筒代替畫筆,透過長時間的曝光, 用光跡緩緩勾勒出自己的模樣,顯影於底片上; 而他在學院期間創作的錄像作品《雨景》(2002) 則以高速快門來攝錄下著雨的關渡, 不停滴滴落下的雨滴和緩緩在關渡大橋上移動車流, 呈現一種流動和靜止同框的瞬間, 可見藝術家有意識地在操縱和玩味著時間,展現觀看的別樣可能。 在新作《寫生習作》系列中, 可以看出吳季璁對於光的掌握日漸成熟, 更能隨心所欲的控制時間性的紀錄媒介。 他藉由數位運算的技術即時操作錄影時的影格, 讓原本真實不過的現實即景如大稻埕的街景和龍洞的海景, 有了視覺上的變異,從瞬間凝結成固態的風景, 改變人類的觀看慣性。策展人王嘉驥表示:「吳季璁的人為擬造, 存乎現實與虛構之間,擴延了作品的哲學暨美學思辨空間, 觀者得以反芻本體與真實。」吳季璁對於光的探索,也與「 TAO ART 胡不堂(Hu Bu Tang)」的中國古典文化收藏激盪出嶄新的火花。 如同展覽名稱「照見」, 除了是藝術家對於個人從光線之中看見自我的隱喻外,在佛典之中, 也有指向開悟成佛的透徹與超脫。如同《自畫像》借光顯影於底片, 在這一次《寫生習作》的佛像系列中, 吳季璁再次透過手電筒作為光筆,對著佛像寫生, 記錄光束在空間中的移動, 讓佛像的輪廓從黑暗中慢慢隨著觀看路徑顯現出來, 將每個不同明暗的影格疊加起來,呈現出時間線性的發展, 但展現出令人驚異的視覺效果,彷彿時間有了厚度,如同這些百年、 千年的佛像更深刻的呈現在觀者的面前。 有趣的是佛像雕塑和透過光寫生的影像,採取並置的展示, 可以看影像寫生的過程,也可以看見真實的佛像, 讓觀眾來對照自己眼中看到的兩個佛像對照。
策展人王嘉驥表示,早期吳季璁藉由多組以「自畫像」 為命名的作品來自我摸索與實驗,以及觀察現實, 可以清楚的影像工具就是他觸探現象真實性的核心媒介, 藉由思考影像及觀看的本質,懷疑與反詰,來建立問題意識。 他認為,「 懸疑中的弔詭幾乎是吳季璁影像作品不可或缺的美學特質」。 延續先前已有的風格與影像思考,這一次「吳季璁借光照見佛像, 明顯是出於藝術創作的探索,與佛家參悟虛幻現實的依歸具體有別。 雖然如此,經他轉化的佛像形影,在幽暗中逐漸轉明, 從局部到全部,倒是讓觀眾如實目睹了『照見』之美。 吳季璁召喚佛像內蘊的精神力,顯現其神祕性, 也使觀賞變成一趟豐富的發現過程。」TAO ART 創辦人 Vicky Chen(陳薇捷)分享,「從《水晶城市》、《鐵絲網》 等作品創作可以看到吳季璁使用一些生活中物件, 用大家想不到的方式來呈現一些東方美學是很有趣的。與TAO ART致力將藝術融入生活的理念不謀而合, 想要和他一起創造一些不同的火花。 不過真正的緣分起源於現在正展示在茶室空間裡的一件扇形《 氰山集》作品開始,經過幾次的來訪,看著父親的『胡不堂』 豐富的中國古文物收藏並為其所啟發,決定以部分收藏的『佛像』 作為此次展覽創作的一部分。呈現不同世代收藏觀點, 透過王嘉驥老師的整理, 將當代藝術和古典美學融合並以有趣和多元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讓不同的族群能有交集,啟發更寬廣的可能性與獨特美學的視角。」 (CWNTP-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